首页

中国女王sm视频网站

时间:2025-05-28 16:35:34 作者:生态环境部:推动建立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碳足迹管理体系 浏览量:26155

  中新网5月27日电 5月27日,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在完善园区和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和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方面,生态环境部主要有以下举措。

5月27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商务部副部长兼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凌激、生态环境部科技与财务司司长王志斌、商务部外国投资管理司司长朱冰、市场监管总局法规司司长彭新民介绍深化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改革创新有关举措,并答记者问。 中新社记者 杨可佳 摄

  王志斌表示,生态环境部高度重视碳排放统计核算工作,这是推动降碳非常重要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22年,生态环境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提出开展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2023年12月,发布了第一批城市和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名单,将天津经开区、宜兴经开区等国家级经开区纳入其中。试点园区立足主导产业特色,探索开展园区碳排放统计核算,研究统筹排污许可和碳排放管理,提升基础设施绿色低碳发展水平。

  为构建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等部门印发了《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工作方案》,系统部署了23项重点任务。在国家和地区层面,生态环境部推动国家和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初步构建了以统计数据为主,研究机构、行业协会、企业层面数据为辅的数据收集机制,提升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时效性。目前已经编制完成了2015-2021年时间序列的国家温室气体清单,也初步完成了2022年清单的编制,同时正在修订《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编制指南》。

  在行业企业层面,按照集中编制、集中协调、集中审核的原则,市场监管总局和生态环境部共同推动研制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发布了9项行业碳排放核算相关标准。结合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建设需求,生态环境部正稳步有序推进行业企业碳排放核算报告与核查技术规范的研究,先后制修订发布了发电、钢铁、水泥、铝冶炼行业碳排放核算与核查指南等8项全国碳市场技术规范,建立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并持续优化相关功能,提升了碳排放精细化管理水平。

  在产品层面,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印发了《产品碳足迹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同时着手研制产品碳足迹因子数据库的相关规范。正式发布了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填补了国内因子数据的空白。正在开展煤、油、气等其他基础能源和交通运输等领域通用碳足迹因子研究。

  此外,生态环境部会同国家统计局等相关部门共同推动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建设,今年1月,正式上线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第一版,首次发布了297个排放因子,大幅提升了我国碳排放因子本地化水平。同时,还在加快完善相关制度规范,为经开区和区内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和产品碳足迹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和基础数据支撑。

  接下来,生态环境部会加快完善相关工作体系,健全标准体系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发布碳排放统计核算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推动建立兼具中国特色和国际影响的碳足迹管理体系。还将组织开展企业培训和人才培养,提升企业碳排放统计核算和碳足迹管理能力。并且持续完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进一步夯实碳排放数据基础,为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

 

展开全文
相关文章
山西:每年财政支出超过80%用于民生事业

民进贵州省委会与金沙县政府的紧密合作,推动了金沙教育的跨越式发展。这一合作模式为地方政府、教育机构和民主党派三方合作共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完)

上海城市治理有“新招” 让幸福生活“触手可及”

外交层面,当地时间9月28日,美国务院发表声明称,美助理国务卿康达在华盛顿会见中国外交部副部长孙卫东,两人就一系列地区问题,包括朝鲜、缅甸和海事问题,进行了坦诚、深入和建设性的对话。中国外交部消息显示,孙卫东“应美方邀请”前往华盛顿,中方也是用了“坦诚、深入、建设性”的措辞形容此次沟通。

港澳会客厅丨英皇集团副主席杨政龙:父辈的光环是前进的动力

孙绍寒最喜欢的球星是安赛龙,这次虽然服务汤尤杯,但由于工作岗位的职责不同,他也将错过作为球迷到现场为偶像加油的机会。“不会觉得遗憾。在报名志愿者之前就已经想好了,能够服务这项赛事本身就非常荣幸,错过的比赛可以通过以后看视频来弥补。非常感谢能够有这次机会,可以给自己的大学生活留下一个非常美好的回忆。”孙绍寒说。

打造生命科学“风向标” 2024世界生命科学大会10月在海南举行

工作上问心无愧,对家庭马旭璋却心存愧疚。当时他的孩子刚出生不久,妻子还需要上班,他却远在千里之外,一年只回家两三回。家庭生活重担大部分落在了妻子的肩上。

核子基因创始人张核子再现身,否认进军预制菜

“涛声听东浙,印学话西泠”。百廿年走来,西泠印社一方面以自身风骨守住时代浪潮中传统文化的印学一角,并使之薪火相传;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眼光乘时代浪潮走出中国,通过联合创办“香港西泠学堂”等形式交流互鉴东西印章文化乃至文明。诚如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所言,西泠印社“经常向前走一步再回头看一下”,既促东西印信文化交流,也守中国传统印章文化之本。(完)

相关资讯
热门资讯